网站栏目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火箭军

火箭军某团通过开展“致党委一封信”活动知兵心解兵忧——

书信架起党委与官兵沟通桥梁

■岳小林  郑  森  解放军报记者  邹  菲

16337295_1c7986dc4251560983e6ed6caf36a8a9_wm89a7(1).jpg

该团官兵正在相互分享团党委的回信。

初秋高原,火箭军某团一封张贴在公示栏上的《团党委写给官兵的公开信》,吸引了官兵的目光。

见大家聚集在公示栏周围,记者上前一看究竟。“可谈理想、说心声,可提建议、诉困难”“期待大家抛开顾虑、敞开心扉,写下真情实感”……驻足读信,虽只有短短两页纸,但字里行间透着团党委的满满诚意。据了解,这是该团党委第三次邀请官兵写信。

“这都什么年代了,为啥还要写信?”

见记者心存疑惑,官兵们连忙解释:“这会让我们与团领导交流起来更加放松,既减少了‘面对面’的尴尬,也没有了‘键对键’的顾虑”“团领导能抽出时间认真回信,说明心里装着我们,这有时比单纯提要求更管用”“收到团领导的回信后,我备受鼓舞,工作干劲更足了”……听得出来,大家不仅没有抵触写信,反而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3年前,由于改革调整,该团几个此前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点位整合到了一起。虽然地理距离缩短了,但心理距离却拉大了,机关与基层经常“不合拍”,营连内部缺少凝聚力。

起初,他们采用召开官兵恳谈会的方式“问诊寻方”,同时开设了意见箱和网上留言平台。然而,多数官兵心存顾虑,反映问题浮在表面。在机关组织的调研中,一些战士坦言,无论网上留言,还是面对面恳谈,都在公共空间,那么多人看着,有些问题不方便说;还有人表示,意见箱设在醒目位置,如果专门跑过去塞个纸条,很容易让人误解。

针对这种情况,团党委决定定期开展“致党委一封信”活动,让官兵把所愁所盼、所思所想写下来,直达团党委一班人案头。下发通知时,机关专门强调,这是团党委组织谈心交心、了解官兵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大家尽管畅所欲言。为此,他们定制了专用信封,由各营连和各部门负责递送,除写信人、收信人外,其他人不得拆看或截留。

某站中尉助理工程师梁梦云是该团一名专业过硬的技术尖子,先后参与保障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一年多前那封写给党委的信,自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2022年6月,梁梦云作为直招军官来到该团,她本想利用自己所学的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为部队建设作贡献,不承想被分到了指挥岗位。专业不对口,无法学以致用,她渐渐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

得知团里开展“致党委一封信”活动,梁梦云决定将自己的困惑诉诸笔端。但写完后,她反而犹豫了:把这么个人化的事写到信里是否妥当?直接提出换岗会不会被认为不服从组织安排?经过一番思量,她还是把信交了上去。

没想到,一位团领导很快找上门来,不仅询问了她的成长经历、专业特长等情况,还立即表示会考虑她的诉求,尽快将她调整到更适合的岗位。原来,团党委收到信后,几位领导专门就直招军官的培养使用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要求机关相关部门密切关注这个群体,创造条件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久之后,某站出现岗位空缺,经过选拔考核、党委批准,梁梦云最终如愿以偿。人岗匹配,梁梦云如鱼得水,在新岗位上表现出色,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读官兵的信,是一种幸福。”该团领导郝方亮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中,基层官兵直接与团党委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通过一封封来信,他们可以更好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还能从中感受到年轻人的梦想追求和青春热血。

某连上等兵谢雨欣的上衣口袋里,一直珍藏着一封团党委的回信,这封信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去年9月,该团开展第二轮“致党委一封信”活动。看着身边战友跃跃欲试,谢雨欣找来纸笔,向组织汇报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但与梁梦云不同的是,她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团领导那么忙,哪能顾得上一个入伍不满两年的战士啊?”谢雨欣这样安慰自己。然而,半个月后,就在她不抱希望的时候,一封回信倏然而至。

谢雨欣既惊讶又感动,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一段段文字映入眼帘,里面有朋友般的鼓励、师长般的期许,也有父母般的叮嘱。读着读着,谢雨欣眼睛湿润了。

原来,谢雨欣父母去世后,艰难的生活让她学会了独立和坚强。入伍来到军营,她发挥自己在播音主持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歌咏、演讲等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但与战友相比,在军事体能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谢雨欣为此苦恼过、努力过,但效果并不明显,她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团领导的回信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内心。“首长认为我行,那我就一定行。”谢雨欣重拾信心,训练更加刻苦,终于后来居上、实现“逆袭”。去年底,谢雨欣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随着“致党委一封信”活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兵与党委领导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大家的书信内容也从关注个人诉求向关心单位建设、战斗力提升转变。

去年10月,很多官兵在信中反映,希望能到兄弟单位跟岗见学,拓展专业能力。了解情况后,团党委一班人认真研究人才培养举措,积极与有关单位和部门沟通,先后选派14批次、128名官兵,赴战区、火箭军及其他军兵种单位进行2周到3个月不等的跟岗轮训。其中,已有15名专业技术骨干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摘金夺银。

书信往来寄真情,双向奔赴励兵心。组织干事师耀介绍,截至目前,团党委一班人累计回信480余封,解决问题300余个,官兵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第三轮“致党委一封信”活动开始后,团领导已收到来信295封,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兵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

16337295_2b008e96000ae3598fdb9775a6a62b2e_wm0b9c(1).jpg

该团官兵写给团党委的部分信件。刘媛媛摄

采访感言

说心里话并不难

■邹  菲

一般情况下,官兵给组织写信,多是遇到了急事、难事、挠头事,需要组织出面协调解决。而在火箭军某团,官兵们却通过给党委一班人写信,谈个人成长、提意见建议,诉说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令人眼睛一亮:原来,说心里话其实并不难,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和途径。

相信很多人对写信这种方式并不理解,在网络信息时代,明明是谈谈心、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就可以办的事,为何要诉诸笔端纸上?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恰恰是因为“面对面”“屏对屏”“键对键”的沟通交流有时难以奏效,迫切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补位”。这反映出,该团党委在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一直在努力想办法、找对策。

大家都有体会,写信交流与口头沟通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能突显重视程度和良苦用心。正如该团有的战士说,团领导认真阅读大家写的信并逐一回复,说明他们对基层官兵很尊重、很关心、很在乎,其效果往往比上一堂教育课都管用。

另外,从心理学上看,相较谈心谈话而言,写信交流情绪不会紧张,思路不受干扰,表达更为流畅。同时,“纸来纸往”的正式、“白纸黑字”的庄重、“见字如面”的亲切,也让写信具有某种特殊优势。

现在,一些部队单位和基层带兵人经常用写信这种传统方式与所属官兵交流、与官兵家属沟通。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正因为写信的人少了,写信才显得尤为珍贵、难能可贵。各级要想全面准确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不妨在“面对面”“屏对屏”“键对键”的基础上,加入“笔对笔”,以“顺畅沟通”达成“心意相通”。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坚持“真心真诚”,把官兵诉求放在心上,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将排忧解难落实到位、进行到底。


Copyright © 2023 军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13370155610

信箱:zhagjy@sina.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4027号-1

主办: 军视文化传播(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王勇恒律师 13081070859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