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军医

    为兵服务永远在路上

    ■康子湛  傅凌艳

    军人执干戈卫社稷,最为牵挂的是军属。军营后方稳固,军人“后代、后院”稳定,是军队长期以来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军队医院毫不动摇坚持“姓军为兵、姓军为战”的宗旨,不断创新医疗技能,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扎实推进为兵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广大军属享受到有温度、有质量、有效率、有内涵的医疗服务,为保家卫国的军人免除后顾之忧,对提升部队战斗力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非常关心官兵及军属健康福祉。整合卫勤保障力量,推出新制度、新举措,充分释放惠军利兵政策红利,明确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在军队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待遇,界定军人跨军地就医的具体情形,打通远离军队医疗机构单位军人及其家属就近就便到驻地医疗机构就医渠道,实现军人配偶免费医疗、军官军士父母和配偶父母优惠医疗,继续实行军人、军人未成年子女免费医疗,充分体现军人职业尊崇。新的联勤体制下,为兵服务正持续形成多维度全方位服务保障新格局,依托联勤卫勤通用医疗资源优势,为部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障。

    为兵服务“升级版”不断推出的同时,军队医院更要不断提高医疗业务能力,对标一流技术,为军人军属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军队医院要广泛开展医务人员轮转轮训和专科集训,通过丰富的救治临床实践,提高对患者情况的快速判断和处置能力,增强施救本领;深入推进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围绕官兵急用、保障必需的课题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出新业务、发展新技术、拓展新领域、搭建新平台,形成全时域救治能力;注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形成军队医院新的学科技术增长点,创建军队医院品牌学科群。

    为兵服务不能只算经济账。面对医疗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有些“冷门”专业、技术,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军队医院既要适应市场,更要面向战场,必须始终坚持军队性质不能变、为军服务宗旨不能变、敬业奉献精神不能变、严明纪律要求不能变,紧密结合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强化战备观念,制订保障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技术技能,确保履行好职责,做到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挺得住、医得好。

    为兵服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为兵服务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为兵服务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军队医院必须始终秉承一贯的服务理念和宗旨,本着“官兵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任务”原则,坚持“为兵服务、基层至上”服务方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官兵倾斜,向战斗力生成聚焦,积极搭建“1小时”医疗保障圈,探索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优化定期赴基层部队巡诊和技术帮带制度,大力推行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诊疗服务,努力为官兵提供全维全时健康保障,为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卫勤保障模式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

    解读一所军队医院的初心答卷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特约记者 傅凌艳 通讯员 吕晓娟 周珊聿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成立国内首个超早产儿监护病房,图为医护人员正在巡诊监护。 吴淮江摄

    仲春,某部军人王辉与13岁的女儿乐乐手捧锦旗,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门口。医学部主任孟元光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爱笑的小姑娘。

    去年年底,乐乐肚子里长了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大囊肿,急需手术切除。收治住院后,抽血、拍片、输液……大大小小几十项检查治疗,乐乐表现得十分勇敢,总是笑眯眯的。“伯伯,做了手术,我还能当兵吗?”一次查房中,乐乐的问题让孟元光红了眼眶。

    采取传统手术方式,乐乐的腹部会留下长长的刀疤,势必影响她未来的生活和择业。为了实现乐乐的心愿,孟元光带领医学部骨干力量展开会诊,最终为她定下了“单孔腹腔镜下盆腔肿物切除术”手术方案。这是一项新技术,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最大程度降低了病情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影响。

    手术非常成功,乐乐出院后身体很快恢复健康。那天,见到孟元光和科室医护人员时,乐乐说了一个好消息,在前不久学校组织的体育测试中,她的成绩名列前茅。

    “我的孩子在军队医院得到精心细致的医治,让我坚守部队一线少了后顾之忧。”王辉的心中暖流涌动,女儿患病时,他正在执行任务,无法赶回女儿身边陪伴。部队向该中心反馈这一情况后,该中心迅速启动军属绿色救治通道,妇产医学部专家们第一时间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让王辉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

    “军人舍小家在演兵场上拼搏,我们更应该关心关爱他们的家人。”该中心军队伤病员管理科主任易蕊表示,给予军属优先、优待、优惠、优质的医疗保障,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始终是军队医疗体系的重要职责。

    数据显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为兵服务满意度持续上升。满意度的背后,是一家军队医院为兵服务的初心答卷。

    精诚之心

    把一个个“首例”和“创新”,优先运用在为兵服务上

    军属李静没想到,先进的诊疗技术竟然真的应用到了自己的治疗中。

    前期,李静罹患恶性肿瘤,伴随症状让她饱受折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静得知有一种先进的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技术,治疗效果比传统手术更好,有可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李静走遍了当地医院,没有一家有能力开展此类手术。李静又辗转前往省会城市,咨询后得知,由于医疗资源紧缺,实施这类手术需要等候几个月。

    本已失去信心的李静突然想到,军队医院全面推行军队相关人员优待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静不远千里来到了该中心妇产医学部求医问诊。

    得知李静的军属身份及病情后,孟元光当即收治李静入院,并组织妇科、麻醉、重症、输血等专业组成的医疗团队展开治疗评估,制订精确诊疗方案。几天后,孟元光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全盆腔廓清术。

    手术成功实施,李静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在李静之前,这项先进诊疗技术,已让近百名军人军属受益。

    翻看孟元光的诊疗记录,一个个“首例”“创新”赫然在目:完成国际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残端宫颈癌根治术;完成国内首例达·芬奇单孔机器人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实现国内妇科SP单孔机器人手术零的突破;完成全军首例妇科人工智能远程手术;机器人妇科手术成功获批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项目……

    诊疗记录显示,这些“首例”“创新”应用的落脚点,绝大部分是军人军属。“医学前沿技术优先为军人军属服务,是军队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孟元光说。

    这样的理念,早已成为该中心医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我们不仅要为军娃们治好病,更要为他们以后的成长考虑周全。”该中心儿科医学部主任周辉霞介绍,该医学部收治的患者大多年龄小,病情复杂,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救治起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如果采取传统术式,较大的创口必然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带来困扰。

    为此,周辉霞努力探索多年,率先在军队医疗系统内,将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引入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救治,显著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准度,实现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的预期疗效。

    今年年初,来自西南边防的1岁军娃楚楚患上了双侧肾脏肿瘤,当地医院束手无策。楚楚转院至该中心儿科医学部后,周辉霞带领团队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通过机器人手术技术使得患儿肾脏病灶被精确剔除。术后,楚楚的肾脏不可避免地出现渗血现象,周辉霞带领医护救治组在病房前一连守了5个昼夜,终于成功止血。楚楚未受肿瘤侵袭的正常肾脏得以保留,最大程度保证了他今后的正常生活。

    “随着改革调整不断推进,中心医疗资源优化整合,为兵服务‘工具箱’里称手的工具越来越多。”该中心领导介绍,资源多了,任务也更重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发挥最大为兵服务效能,成为摆在该中心党委一班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前不久,一道喜讯传来,5G远程妇科微创机器人手术新技术成功落地该中心。一向沉稳的孟元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项技术能够让更多基层官兵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异地复杂手术以及战创伤火线救治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质朴兵心

    24小时不断线,为兵服务树立“战备”标准

    深夜,急电。

    3月上旬,正在该中心产房待产的高龄军属产妇郭萌突发急症。因为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妇科医生联合救治,值班医生迅速联系妇产医学部副主任王树鹤。

    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王树鹤迅速从家中赶到手术台前,了解分析病情、制订抢救方案。经过医护人员近3个多小时的抢救,郭萌病情稳定,最终顺利生产。

    王树鹤已记不清参与过多少次这样的紧急救治。以最快速度挽救患者生命,是他对职责使命的定位。“救护生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长期以来,王树鹤保持一个习惯:手机始终在身边,不关机、不静音。

    王树鹤这样的习惯,在该中心人尽皆知。就连王树鹤4岁的小儿子都知道,只要爸爸手机开着免提、匆忙地套上衣服,就是爸爸要出急诊了。

    王树鹤从接到电话,到出现在手术台前,所用时间短得让人惊讶。

    在王树鹤家中,记者找到了答案。从医20多年来,他的床头始终整齐叠放着一套衣服。接到急诊电话,就如同“战备拉动”一般,摸着黑也能穿好衣服即刻出发。王树鹤说,那段路常常是冲过来的。

    事关生命,分秒必争。今年1月21日,南部战区某部军士小刘因病情加重,转诊来到该中心。下火车的瞬间,他看到了站台上的救护车。当救护车飞驰驶过长安街时,他的眼泪流了下来。

    在该中心急诊病区,军队伤病员管理科助理员马国威早已准备好转诊审批手续,等待小刘到达。抵达医院后,小刘立即被送进抢救室。随行的部队军医不禁感慨:“真快!”

    “以往,类似于小刘的患者,送往本院后还需要排队候诊。如今,军人和军队相关人员送往医院几分钟内便能够进入抢救室,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提升了救治效果。”该中心领导介绍,此前,他们到各部队展开调研,官兵们期盼急诊患者能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缩短转运时间和候诊时间。

    为此,该中心打通转运机制、分诊机制和救治机制堵点,优化急诊救治链条,开通战创伤救治通道。他们还通过远程诊疗机制,提前了解患者伤情介入诊疗。

    数据显示,救治链条打通后,该中心急诊量、转诊量大幅增长,医护人员们的工作强度陡然增加。记者随手翻看王树鹤的手术排期表,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手术排得满满当当。“早一分钟手术,患者就早一分安心。”王树鹤说。

    采访当天,记者在周辉霞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条动态:“为了让军娃们早日重返课堂,中心各科室拼了!这,只是新时代解放军总医院医护人员的战斗缩影。”

    动态发送的时间是凌晨5点51分,周辉霞刚刚完成当天最后一台手术。

    “身为军队医疗系统的医护人员,要怀着质朴兵心为兵服务,想兵所想、急兵所急。”该中心军队伤病员管理科主任易蕊介绍,从中心成立之初,他们就定下“不坐办公室,冲在救治一线”的服务理念。该中心军队伤病员管理科作为机关职能科室,全科的办公地点不在机关办公楼,而是在门诊楼内,与军人诊区紧紧相连。同时,他们还在急诊病区设立24小时值班岗位,让军人和军队相关人员就诊随时能够找到“娘家人”。

    “24小时不断线,为兵服务就是要树立‘战备’标准。”该中心领导说。

    医者仁心

    服务军人“后代、后院”,守护军人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今年年初,小军娃盼盼在该中心妇产医学部平安降生。这场生命接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盼盼的母亲王芳是一名边防军人,结婚后,她多次怀孕流产。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王芳来到了该中心就诊。

    令王芳感到温暖的是,她的心愿牵动了一场多学科专家联合救治。为了圆这个军人家庭一个梦想,该中心妇产医学部主任孟元光、产科副主任医师姜文以及儿科医学部多学科专家共数十位医护人员成立救治小组,为王芳展开了长达2年的跟踪治疗。

    经查,王芳目前的身体状态无法正常备孕。救治小组制订了周密的治疗计划,帮助王芳调养身体状态,并通过辅助生殖方式让王芳成功受孕。

    多次流产的经历,对王芳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孕期,王芳曾多次出现胎儿不稳的迹象,在救治小组的合力救治下,每次都化险为夷,王芳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今年年初,王芳的孩子盼盼经剖宫产降生。盼盼直接转入超早产儿监护病房,王芳转入产科调养身体状态。

    一个月后,王芳带着盼盼平安出院,这个军人家庭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满怀感恩之情的王芳送来锦旗,上面写着:“托举生命医者仁心,为兵服务大爱无疆。”

    “家庭是军人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守护军人家庭幸福和欢笑,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该中心领导介绍,这场长达2年多的生命接力,贯通生殖、妇科、产科、儿科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解放军总医院大力发展各个医学中心特色学科带来的聚能优势。

    能力催生责任,为了更好地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军人家庭的务实举措,该中心儿科医学部主任医师封志纯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创危重患儿立体转诊网络,让宝贵的疑难重症救治资源覆盖全国,惠及全军官兵。

    云南一位军娃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伴有肺炎、呼吸衰竭,病情危重,当地医院无法为患儿进行手术。为了小军娃的生命,该中心多名医生携带多种急救设备,踏上转院接诊之路。历经13小时,跨越2600公里,医护人员及时护送军娃赶回该中心,顺利完成手术。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军队医院的高效服务,既为生命托底,也为使命护航。”封志纯介绍,为了让每一位患儿都能健康成长,他们常年不懈地向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发起冲锋,破解了一道又一道医学难题,攀登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特别是在儿童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血液病、神经肌肉遗传病等疑难重症方面的诊治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军队儿科救治的“托底力量”。

    前不久,某部军人李帅带着6岁女儿前往该中心就诊,发现一个喜人变化:儿科病区新设立了家庭病房,能够容纳军娃和父母同室入住,提供人性化服务,就医体验大大提升。

    变化不止于此,该中心还优化军人及配偶生育关怀诊治流程,实现挂号、就诊、检查一站式服务;建成基于军综网的“线上智能问诊”咨询服务系统,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远程会诊,让官兵身处异地也能享受高质量治疗和咨询服务……

    “军队医院倾心为兵服务,解决好军人‘后代、后院’急难问题,为保家卫国的军人免除后顾之忧,是对军人奉献担当的最大激励。”该中心主任周山表示,为兵服务永远在路上,他们会继续不断探索,为军人和军队相关人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